挖肉补疮
[wā ròu bǔ chuāng]
点击听挖肉补疮的拼音
基本释义 贬义 连动
基本
挖下身上的好肉来补伤口。
比喻
比喻只顾解决眼前问题而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。
挖:用工具或手从物体的表面向里用力,取出其一部分或其中包藏的东西。
肉: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
补:补充;补足;填补。
疮:通常称皮肤上或黏膜上发生溃烂的疾病。
用法提示
含嘲讽意。
例  句
1. 他不顾自己的健康,连续熬夜工作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项目,但实际上是挖肉补疮,效率反而下降了。
2. 他试图通过借更多的债务来解决现有的财务问题,但这种挖肉补疮的做法只会让他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成语故事
唐代诗人聂夷中的《咏田家》深刻描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:“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。医得眼前疮,剜却心头肉。”在这首诗中,诗人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:早春二月,蚕还未开始吐丝,农民却已开始预卖新丝;五月田间稻苗刚插,农民又不得不忍痛预卖新谷。他们为了眼前的生计,不惜以低价出售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,这样的牺牲如同剜取心头之肉,令人痛心疾首。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艰难处境,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君王的期望,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,给予农民更多的关怀和帮助。成语“剜肉补疮”正是源自这首诗,它形象地比喻了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,即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顾后果,采取了更加损害长远利益的措施。这个成语有时也被称为“挖肉补疮”或“剜肉医疮”,但其核心含义都是警示人们做事要深思熟虑,避免采取短视和有害的行为。
近反义词
同义异形
词组
剜肉医疮
出  处
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;医得眼前疮,剜却心头肉。
唐·聂夷中·《咏田家》·诗
引  证
1.
就财政上以论,外债之宜借者,不过为苟安目前挖肉补疮之计。 近代·梁启超·《外债平议》
2.
亏他的夫人挖肉补疮,东撙西节地还能勉强维持着。 现代·郭沫若·《万引》
3.
这叫做挖肉补疮,不是真有积蓄。到了扯拽不来的时节,那些放账的人少不得一齐逼讨。 清·李渔·《十二楼·三与楼》·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