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真面
[lú shān zhēn miàn]
点击听庐山真面的拼音
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
基本
庐山的真实面目。
比喻
比喻事情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
庐山:山名,在江西省九江市南。
真面:真实面貌。
例  句
经过深入调查,我们终于揭开了这个案件的庐山真面目,原来一切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。
成语故事
相传,庐山之名源于殷商时期的匡俗及其六兄弟,他们因热爱道术而在此山筑庐修行,终得道成仙,山因此得名。宋朝时,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,途中经庐山,决定登山寻求慰藉。十余天的游览让苏轼深感匡俗兄弟的心境,面对庐山临江靠水、烟雾缭绕的景致,他发出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感慨。此后,“庐山真面”等词常用以比喻事物真相。
近反义词
近义词
同义异形
词组
庐山面目
出  处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宋·苏轼·《题西林壁》诗
引  证
1.
若不能得庐山真面,刻画无盐,徒滋后人之疑,似不如省此一番制作也。 清·梁章钜·《浪迹续谈·宫僚雅集杯》
2.
当下揽袖近前,替她拂拭,一经去垢,露出庐山真面,端的是桃腮杏脸,妖艳绝伦。 近代·蔡东藩·《后汉演义》·第八一回
3.
今之杜诗,汩于谬解,多有诗义本明,因解而晦,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,自非摧陷廓清,不见庐山真面。 清·杨伦·《杜诗镜铨·自序》
4.
祝枝山书《怀雪赋》卷……世俗但以狂草奇险目视祝书,殆未识庐山真面乎! 清·韩泰华·《无事为福斋随笔》·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