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在旦夕
[wēi zài dàn xī]
点击听危在旦夕的拼音
基本释义 主谓
基本
危险在早晚之间。形容危险就在眼前。
危:危险,危急。
在:居于;处于。
旦:天亮的时候;早晨。
夕:太阳落的时候;傍晚。
用法提示
含警示意。
例  句
1. 病人病情急剧恶化,生命危在旦夕,医生们正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。
2. 洪水肆虐,村庄被淹,许多居民危在旦夕,救援队伍正全力以赴地赶往现场。
成语故事
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,使朝廷摇摇欲坠,各郡守也招架不住。那时身为北海相的孔融,在都昌被黄巾起义军的管亥部队围困,形势很危急。有一个家住东菜的青年壮士,名叫太史慈,由于孔融曾经接济过他的老母亲,他想去搭救孔融,以报答从前的恩情。
太史慈在一天夜里,私自穿过包围的队伍,秘密进入都昌城。他见到孔融说:
“请给我一支兵马,我替你杀出一条路,救你出去!”
孔融对太史慈并不十分信任,没有答应他,说:“还是等待援军吧,那样稳妥一些!”
三天过去了,并没有人来援救孔融。孔融非常焦急。他想派人去给平原相刘备报信,让他赶快来救援,无奈城池被围得水泄不通,一个人也跑不出去,大家十分忧虑。这时太史慈又来请求,说:
“这件事交给我吧,我保证能把信送到!”
“不行呀,敌人围得严严实实,大伙都说出不去,虽说你是壮士,很勇敢,可是也无法出城啊!”
“即使是这样,我也要为你把信送出城。过去大人救济过我母亲,是母亲叫我来为你解难,我一定有办法救你出去的,别迟疑了!”
太史慈说得恳切、诚实,孔融最后还是答应了。
第二天,太史慈披挂上马,身后只带两名骑手。城门敞开,太史慈跃马杀出,城外军兵一时惊骇,不知怎么对付。太史慈伏沟堑内,搭弓射箭,射中两个军卒,接着拍马进城。第三天还是这样,几天过去,城外围军已经习以为常,不加警惕。可是第五天早上,城门一开,太史慈飞马奔出,直冲围军而去。围军急忙躲闪,太史慈已越过重围,朝大路飞驰而去。
太史慈到了平原郡,见到平原相刘备,急告说:“今北海相孔大人被围,孤立无援,危亡就在早晚,请平原相马上派兵解救,我今天是从兵刃中突围出来,以万死而自托于君,是为君存活于此,务请君救人于危难……”
刘备听了太史慈的话,非常感动,立刻就答应派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去援救孔融。刘备说:“孔融这位大名鼎鼎的北海相,还知道世上有个刘备?真是看得起我呀,我怎能坐视不救呢?”太史慈领兵一到都昌城下,管亥的围军早已退走。孔融得救了,他十分兴奋地拉住太史慈,感慨地说:“卿真是我的年少挚友啊!”
太史慈辞别孔融,回到家乡。他的老母亲欢喜地把他迎入家门,叹息地说:“我的儿子终于替我报答了孔融的往日恩德哪!”
近反义词
近义词
危若朝露
命若悬丝
势如累卵
险象迭生
反义词
安然如故
高枕无忧
安然无事
高枕而卧
出  处
今楚军南阳,赵伐高唐,燕人十万守聊城,国之危在且夕,先生奈何?
战国·鲁仲连·《鲁连子》
引  证
1.
张守节正义引作“……燕人十万,聊城不去,国亡在旦夕,先生奈之何”。 西汉·司马迁·《史记·鲁仲连传》·八三
2.
今管亥暴乱,北海被围,孤穷无援,危在且夕。 西晋·陈寿·《三国志·太史慈传》·四九
3.
开封府尹桑维翰以国家危在旦夕,求见言事,出帝方在苑中调鹰,辞不见;又诣执政言之,执政不以为然,退谓所亲曰:“晋氏不血食矣。” 宋·叶隆礼·《契丹国志·三·会同九年十二月》
4.
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,皆已属他人矣;止有孤城一区,内无粮草,外无救兵,危在旦夕。 元末明初·罗贯中·《三国演义》·七六回
5.
始而传闻逆贼窜入建昌,逼近东越,继而传闻上游失守,会城危在旦夕。 清·魏秀仁·《花月痕》·五回
6.
这是一个电报,很简单的几个字:“四乡农民不稳,镇上兵力单薄,危在旦夕,如何应急之处,乞速电复。” 现代·茅盾·《子夜》·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