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宋时期,刘挚,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大臣,对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持有坚定的反对立场。他坚信,这项法令实质上等同于对百姓进行财富的搜刮。刘挚目睹了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沉重的税赋已经让他们的生活岌岌可危,而免役法的实施无疑是对他们雪上加霜的打击。因此,他怀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忧虑,撰写了一篇名为《论分析助役》的文章,呈递给皇帝,希望皇帝能够倾听百姓的呼声,为民请命。
然而,当时的朝廷环境并不理想,直言不讳的官员往往面临被贬职甚至更严厉的惩罚。在文章中,刘挚不禁发出质疑:“难道这些官员的谏言真的对国家的治理没有帮助吗?”他的这句话,深深地反映了他的担忧和无奈。
自此,“于事无补”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,也被人们称为“无济于事”、“无益于事”或“无补于事”,用来形容那些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的行为或言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