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期,齐宣王向孟子请教:“我这样的人,能否一统江山呢?”孟子回答:“当然可以。我听说新铸的钟刚完成时,人们准备宰牛庆祝,您看到牛被杀却心生怜悯,这是真的吗?”齐宣王承认:“确实如此。”孟子说:“有复于王者曰:‘吾力足以举百钧,而不足以举一羽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’则王许之乎?”意为:如果有人说他能举起重达三千斤的石头,却无法举起一根羽毛;他能看清秋天鸟兽的细微毫毛,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。您会相信他吗?齐宣王回答:“我当然不会相信。”孟子说:“正是如此!大王能对动物大发慈悲,却不能对老百姓仁慈,这是为什么呢?是大王不愿意。所以说,大王没能统一天下,不是做不到,而是不愿意做啊!”成语“明察秋毫”便源于此,也称“洞察秋毫”,形容人目光十分敏锐,观察力很强,能
洞察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