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不骄,败不馁
[shèng bù jiāo,bài bù něi]
点击听胜不骄,败不馁的拼音
基本释义 褒义 并列复句
基本
指胜利了不骄傲,失败了不气馁。
胜: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。
不: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。
骄:自满,自高自大,不服从。
败:输,失利,不成功,与“胜”相对。
不: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。
馁:没有勇气。
易错点
馁读něi,"馁"右边是"妥"。
例  句
1. 中国运动员胜不骄,败不馁,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
2. 他说,要告诉我们的运动员,要在比赛中体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精神风貌,胜不骄,败不馁,与参赛的各国运动员互相切磋,共同提高,增进友谊。
成语故事
商鞅既是法家、改革家,又是兵家、军事家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既在法家类中有《商君》二十九篇,又在《兵书略》中有《公孙鞅》二十七篇,当属军事著作。《荀子·议兵》称秦之卫鞅是“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”。商鞅曾将兵攻魏,用计俘虏魏将公子卬而大破其军,有着实战经验和功绩。现存《商君书》中有《战法》和《兵守》两篇。关于如何作战才能取胜,商鞅指出:“战法必本于政”,要用法令和政教,“使民怯于邑斗(与本邑人私斗),而勇于寇战(与外寇作战)”。“若民服而听上,则国富而兵胜,行是必久王”。在进攻前必先衡量敌我力量,若我不如敌,则“勿与战”“敌尽不如,击之勿疑”。故“兵大律在谨(谨慎)”,切勿莽蛮干。它又申述:“王者之兵,胜而不骄,败而不怨”。还总结了“术明”和“所失”的经验教训,以利再战。关于如何进行守卫,商鞅也有精辟的论述。他指出:“四战之国(四面受敌的国家)贵守战”;“四战之国好兴兵以距(攻)四邻者,国危”。如魏国在战国初期四面出击而屡遭惨败,就是明证。至于守城,应该做到以城中“死人(拼死)之力与客生力战”,“以(城中)佚力与罢(疲)力战”。同时,把城中能上阵的人编为三军:“壮男为一军,壮女为一军,男女之老者为一军。”此三军各有任务,不得互相往来。如此则城中力量壮大,敌人不易攻破。
近反义词
反义词
出  处
王者之兵,胜而不骄,败而不怨。
战国·商鞅·《商君书·战法》
引  证
1.
但我们当胜不骄败不馁,只要再接再厉,勇往直前,没有不成功的。 近代·冯玉祥·《我的生活》·第三八章
2.
在长期军事工作中,在六年来华北抗战中,他均能胜不骄,败不馁,稳定地掌握住复杂的情况,百折不挠地完成革命任务。 近代·朱德·《祝刘师长五十寿辰》
3.
胜不骄,败不馁,这句体育界经常讲又往往难以做到的古训,在乒乓球队却演化成许多有血有肉、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。 当代·佚名·《人民日报》·1995.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