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平气和
[xīn píng qì hé]
点击听心平气和的拼音
基本释义 褒义 并列
基本
心情平静,态度温和。指遇事心态平和,不急躁,不生气。
心平:心情平静。
气和:态度和蔼。
例  句
1. 到了任,不助洋人,也不助百姓,恁你天翻地覆,海啸江腾,他终是心平气和,好好做他的官,享他的福。
2. 因此,即使白巡长的话不能完全教他心平气和,他也勉强的遵从。
3. 她与她丈夫之间,起初或者有负气,得到离婚的一步,却是心平气和,把事情看得非常明白简单。
成语故事
根据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的记载,在春秋时期,齐景公打猎归来,在遄台与大臣们宴饮。当他感慨人生时,梁丘据随声附和,使得齐景公大为赞赏,称只有梁丘据与他相和。然而,晏子却持有不同看法,他认为梁丘据只是与齐景公“相同”,而非真正的“相和”。当被齐景公问及“和”与“同”的区别时,晏子解释道,君子在聆听优美的音乐时,内心得以平静,进而德行也更为和顺,正如《诗经》所言,德音无瑕。他进一步指出,梁丘据的迎合就像是清水加清水,或者琴瑟只弹一音,显得乏味且单调,因此他认为“同”并不理想。
成语“心平气和”便是由此衍生而来,也可以称作“心和气平”。这个成语描绘的是待人友善、不急躁的态度,多用于形容人在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温和冷静,不被情绪左右。同时,它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内心的宁静和身体的安康。
近反义词
近义词
平心静气
心平气定
从容不迫
沉心静气
平心易气
平心定气
沉声静气
反义词
火冒三丈
大发雷霆
心浮气躁
怒不可遏
气急败坏
意气用事
暴跳如雷
勃然大怒
心急火燎
气冲斗牛
出  处
君子听之,以平其心,心平德和。
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
引  证
1.
荆公与先生道不同,而尝谓先生忠信,先生每与论事,心平气和,荆公多为之动。 宋·程颐·《明道先生行状》
2.
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,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。 现代·鲁迅·《华盖集·这个与那个》·四
3.
觉新心平气和地跟黄经理谈了一阵话,说得黄经理满意地摸着八字胡直点头。 现代·巴金·《春》
4.
公心平气和,貌古神正,雅好玄理,有方外之期。 宋·徐铉·《唐故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江公墓志铭》
5.
是以心平气和,恬淡寡欲,不但无求富贵之心,即加以横逆,亦置若罔闻。 清·吴炽昌·《续客窗闲话·郭去非》
6.
总之,在我,是肚子一饱,应酬一少,便要心平气和,关起门来,什么也不写了。 现代·鲁迅·《华盖集·并非闲话(三)》
7.
周大勇觉着,张培这样谦逊、沉静、诚挚的性情挺好,连最毛躁的人见了他,也会心平气和。 现当代·杜鹏程·《保卫延安》·第四章
8.
吾病始兆,悟而药之,治养以方……行之期月,乃复其常,心平气和,百邪不攻,乃愈而康。 金·王若虚·《复之纯交说》
9.
我很好,一切心平气和,眠食俱佳,可勿念。 现代·鲁迅·《书信集·致许广平》
10.
他自己忘掉羞耻,可也不以这为荣,就那么心平气和的忍受着这点病,和受了点凉或中了些暑没有多大分别。 现代·老舍·《骆驼祥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