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“义愤填膺”的形成,源于两个历史典故。
首先,“义愤”一词可追溯至《后汉书·逸民列传·序》。西汉末年,汉室衰微,王莽篡位,士人们目睹了这一切,内心充满了正义的愤怒。他们不愿为这样的朝廷服务,因此选择隐退,背弃王室。即使后来汉光武帝亲自邀请,他们也不愿再踏入官场。“义愤”便是指这些士人因汉室衰微和王莽篡权而激起的正义感与愤怒之情。
其次,“填膺”一词则源自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《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》。高适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愤慨和不平,形容自己因朋友的不幸遭遇而气愤填胸。“填膺”在此指的是因不平之事而引发的愤怒和压抑。
最终,这两个词“义愤”和“填膺”被结合,形成了成语“义愤填膺”,用以形容人心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怒。这个成语也常被写作“义愤填胸”或“气愤填膺”等,都表达了相似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