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时期的曹魏官员王修,以其正直的品格著称,他曾在曹操麾下担任司金中郎将,并随后晋升为魏郡太守。在治理地方时,他严惩强权、赏罚分明,并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,因此深受民众的爱戴。
建安十七年(公元212年),王修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议,他写道:“我深知,如同枳棘之林无法孕育出栋梁之才,涓涓细流也难以汇聚成汹涌的波涛。我虽在职七年,但忠诚与直言却未能在此时得到彰显,功绩也未能被世人所看见。我对此深感欣慰于所得到的,但又为未能回报而心怀愧疚,常常夜不能寐,甚至忘记进餐。这是为何呢?”在这段话中,王修以“枳棘之林”和“涓流之水”自喻,意在含蓄地表达自己在位多年却未获晋升的境况。
曹操在阅读这封信后,回复了一封《与王修书》。在信中,他写道:“你修身养性,品德高尚,声誉远播至本州。你的忠诚与才能,已成为世人的美谈。你的名声与实绩相符,远超过常人。”曹操高度赞扬了王修的品行和才能,认为他名副其实。不久之后,曹操便提拔王修为魏郡太守。
这就是成语“名实相副”的起源,它用来形容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。也可以表达为“名副其实”或“名实相符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