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流击楫
[zhōng liú jī jí]
点击听中流击楫的拼音
基本释义 褒义 偏正
基本
指晋祖逖渡江击楫事。
比喻
比喻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。
今义
后比喻有志复兴的壮烈气概。
中:位置在两端之间的。
流:指江河的流水。
击:打;敲打。
楫:桨。
例  句
作为一名创业者,他深知创业的艰辛,但他选择中流击楫,迎难而上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
成语故事
祖逖率兵讨伐苻秦,当船行到江中时,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:“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!”后来人们往往以“中流击楫”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、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。
 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,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,便毅然入朝,向元帝进言说:“藩王自相残杀,胡人乘虚而入,中原生灵涂炭。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,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,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,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。中原一定能光复,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。”元帝见他态度诚恳,义正词严,不便推辞,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,命祖逖为奋威将军、豫州刺史,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,至于人马和武器,让他自己想办法。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,连夜赶回了京口。
 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,北伐中原,都纷纷赶来报名。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,组成部属,又购置了十条大船,择日渡江北上。
  渡江那天,秋风轻拂,祖逖依舷而立。船到江心时,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《易水歌》,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祖逖听罢,敲打着船桨发誓说:“父老乡亲们,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,再来南渡,当葬身于大江之底!”这壮怀激烈的誓言,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。
  祖逖渡江后,驻扎在淮阴。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,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,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,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。《晋书》中称:“祖生烈烈,夙怀奇节,扣楫中流,誓请匈孽,邻丑景附,遗萌载说。”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。
  我们今天常说的“中流鼓楫”、“击楫中流”、“中流楫”、“中流誓”、“击楫誓”、“祖楫”、“击楫”等,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。
  1925年,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——《沁园春·长沙》,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:
  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
 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“中流击水”这个词,与“中流击楫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近反义词
近义词
中流击水
奋发图强
发愤图强
反义词
萎靡不振
灰心丧气
委靡不振
同义异形
词组
击楫中流
中流击枻
出  处
(逖)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,中流击楫而誓曰:“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”
唐·房玄龄等·《晋书·祖逖传》
引  证
1.
中流击楫酬初志,此去君王高枕。应暗省。使万里尘清,谁逊周公瑾。 宋·张榘·《安庆模·和孙霁》词
2.
你击楫中流志莫移,恢土宇复整华夷。 明·佚名·《鸣凤记·夏公命将》
3.
啸吟水石,酹谪仙捉月之魂;上下风樯,访舍人麾军之迹。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,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。 宋·文天祥·《贺赵侍郎月山启》
4.
北阙上书劳旧梦,中流击楫想遐征。 元·胡行简·《次李监仓韵》诗
5.
新亭满眼神州泪,未识中流击楫人。 明·刘基·《题陈太初画扇》诗
6.
中流击楫小横汾,歌舞浓时飞彩云。 清·刘可书·《哭幕府范司马》诗
7.
中流击楫,着祖生之鞭;下濑横戈,成汉武之志。 现代·阿英·《晚清文学丛钞·童子军·草檄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