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周烈王时期,诸侯的势力逐渐膨胀,周王朝的权力日益衰弱,甚至只能依赖诸侯的施舍来维持日常开支。在诸多诸侯国中,齐国的实力最为强大。齐威王作为齐国的君主,对待其他诸侯和周天子都极为恭敬。每年朝拜周天子时,他总是第一个沐浴斋戒,准备得最为周到,携带的礼品也最为丰厚,以此来展现对齐国和周王朝的忠诚与尊重。因此,他也赢得了“仁义之士”的美誉。然而,当周烈王去世后,按照礼制,各国诸侯都应前往吊唁。这次,齐威王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率先前往,而是等其他国家都去过之后才动身。新登基的天子年轻气盛,对齐威王的行为感到极为不满,于是派出使者前往齐国问罪。使者传达天子的旨意说:“天崩地坼,天子下席。东藩之臣田婴(齐威王),齐后至则斫之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天子驾崩,如同天地崩塌,你却姗姗来迟,应当斩首!这便是成语“天崩地坼”的由来,它形象地描述了天地崩塌的灾难场景,后来也被引申为比喻巨大的灾难、变故或声响。这个成语的流传,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礼制和诸侯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