奋袂而起
[fèn mèi ér qǐ]
点击听奋袂而起的拼音
基本释义 褒义 偏正
基本
一挥袖子站起来。形容感情激动或奋起行动。
奋:提起,举起。
袂:衣袖。
而:表示递进关系。
起: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。
易错点
“袂”不可读作juē。
例  句
1. 当听到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的消息时,他奋袂而起,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敌的行列,决心保卫家园。
2. 面对不公正的待遇,她奋袂而起,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和同伴们争取权益,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。
成语故事
在《左传·宣公十四年》的记载中,有这样一则故事:楚庄王得知其使者申舟因未借道宋国而被宋国杀害的消息后,愤怒之下,他迅速扔掉了衣袖,匆忙站起,连鞋子都未及穿好,便急于离开宫殿。这背后的原因是,楚庄王曾命令申舟出使齐国时,不必向宋国借道,以彰显楚国的威严。然而,申舟曾得罪过宋国的君臣,担心他们会在路上报复,但楚庄王却坚持让申舟前行,并承诺如有不测,他会亲自率军为申舟报仇。然而,申舟终究还是在宋国境内遭到了不幸。愤怒中的楚庄王,毫不犹豫地决定出征宋国。然而,宋国的军民顽强抵抗,使得楚庄王难以取得胜利,最终不得不选择撤军。这一事件催生了“投袂而起”这一成语,它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愤怒或决心已定时的激昂状态,有时也被称为“奋袂而起”,用以形容人在激动时迅速而坚定的行动。
近反义词
近义词
拍案而起
投袂而起
同义异形
词组
投袂而起
出  处
庄王方进午膳,闻申舟见杀,投箸于席,奋袂而起。
明末清初·冯梦龙·《东周列国志》·第五五回
引  证
1.
楚子闻之,投袂而起。 春秋·左丘明·《左传·宣公十四年》
2.
楚庄王伤文无畏之死于宋也,奋袂而起,衣冠相连于道,遂成军宋城之下,权柄重也。 西汉·刘安等·《淮南子.主术》
3.
吾知豪侠之士,必有悢悢以思,奋袂而起者矣。 现代·鲁迅·《集外集拾遗补编·中国地质略论》·六
4.
(提督周宽世)初抵江(西)时,适值大股逆匪窜逼省城,人情危惧。该提督奋袂而起,孤军启行,卒能保全地方。 清·刘坤一·《(清)刘坤一遗集·奏疏三·24·请奖张岳龄周宽世二员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