咄咄怪事
[duō duō guài shì]
点击听咄咄怪事的拼音
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
基本
表示吃惊的声音。形容不合常理,难以理解的怪事。
咄咄:叹词,表示惊讶。
怪事:奇怪的事情。
用法提示
含惊讶意。
易错点
“咄”不可读作chū。
例  句
1. 如此简单的道理,他竟然都不明白,真是咄咄怪事
2. 那位科学家一直被认为是权威,但最近他的研究成果却被质疑,这真是一桩咄咄怪事
成语故事
“咄咄怪事”指使人惊奇并难于理解的怪事。 此典出自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:“殷中军被废,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。杨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 晋朝有一个人姓殷,名浩,字深源。他不但有学问,而且很有口才。朝廷看见他有才能,便封他做建武将军,统率扬、豫、徐、兖、清等五个州的军队。 后来朝廷派他领兵跟敌人作战,殷浩惨遭失败,于是朝廷不仅免了他的官职,还把他流放到信安去。殷浩被流放到信安之后,郁郁不得志,内心里对朝廷赏罚不明感到非常气愤,满肚子的牢骚无处发泄。因为他在以前,从来没有对朝廷说过半句不平或怨恨的话,但每天总要书写“咄咄怪事”这几个字,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。
近反义词
近义词
匪夷所思
反义词
不足为奇
司空见惯
习以为常
合情合理
同义异形
词组
怪事咄咄
书空咄咄
出  处
殷中军被废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。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“咄咄怪事”四字而已。
南朝宋·刘义庆·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
引  证
1.
如何今晨天地间,咄咄怪事满眼前。 宋·杨万里·《明发栖隐寺》诗
2.
这个女人生孩子像莲蓬结籽儿,生完孩子却仍然艳如桃李,真是咄咄怪事。 近现代·刘绍棠·《瓜棚柳巷》·七
3.
而上海竟有某些书坊把它收集起来,刊行《黎大总统政论文选》,岂非咄咄怪事! 现代·陶菊隐·《记者生活三十年》·第一章
4.
世有一字不通之辈,而能知我高才,可谓咄咄怪事。 清·沈起凤·《谐铎·帖嘲》
5.
义士尔后获三丈夫子,鼎立颀颀。凡梦中神所许,稽其数,无一不合,咄咄怪事乃如此。 元·陶宗仪·《南村辍耕录·发宋陵寝》
6.
老人说:相公看清了这斑,这女子婚姻就有着落了。弟便连连点头,这梦才醒,岂非咄咄怪事! 清·夏敬渠·《野叟曝言》·七四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