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高临下
[jū gāo lín xià]
点击听居高临下的拼音
基本释义 含褒、贬二义 联合
基本
占据高处,俯视下面。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。
居:站在,处于。
高:从下向上距离大,与“矮”相对而言;离地面远,与“低”相对而言。
临:面对。
下:位置在低处的,跟“上”相对。
例  句
1. 站在山顶上,他居高临下,俯瞰着整个城市的美景。
2. 谈判时,他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,使得对方感到压力巨大。
成语故事
《魏书·南安王传》中详细描述了北魏孝文帝南伐时的关键一战:“徼山立栅,分为数处,居高视下,隔水为营。”这段文字讲述了北魏太和十九年,孝文帝亲自统帅大军南下征讨南齐的历史场景。当梁汉别道都将拓跋英领兵至沮水时,遭遇南齐将领尹绍祖、梁季群等人的顽强抵抗。南齐军队两万余人,在徼山设下重重防线,分兵数处,利用高地优势和水域屏障,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阵地。
面对这一严峻形势,拓跋英迅速制定了战术策略。他指出,虽然敌军人数众多,但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。因此,他提议集中精锐兵力,专攻敌军的一处营地,使其无法相互救援。一旦突破一点,其他营地必将自乱阵脚。拓跋英依计而行,率精锐部队三面夹击敌军,果然如他所料,敌军因无法及时救援而陷入混乱。最终,一处阵地被攻破,其余阵地也相继崩溃。拓跋英乘胜追击,生擒了梁季群,斩获敌军首级三千余,俘虏士兵七百余人。
这场战役的胜利,不仅彰显了拓跋英的智勇双全,也让“居高视下”这一战术思想深入人心。后来,“居高视下”逐渐演化为“居高临下”这一成语,用以形容占据高处俯视下方的有利地势,或者形容人具有超凡的气度和威严。
近反义词
近义词
高屋建瓴
高高在上
高层建瓴
傲然睥睨
出  处
徼山立栅,分为数处,居高视下,隔水为营。
北齐·魏收·《魏书·南安王传》
引  证
1.
敌居高临下,我战地不利。 清·毕沅·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绍兴十一年》
2.
据说回疆边外有地名帕米尔,山势回环,发脉葱岭,虽土多硗薄,无著名部落,然高原绵亘,有居高临下之势。 清·曾朴·《孽海花》·二〇回
3.
他的气度……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。 现当代·唐弢·《琐忆》
4.
起义的农民被困在这山上,他们一夜之间筑起了这一道石墙,居高临下,抗击官兵。 当代·峻青·《马石山上》·八
5.
“为民众”的“为”字,只是“为朋友帮忙”一类意义,并非慈善家居高临下,慨施乐助的口吻。 现代·朱自清·《民众文学的讨论》
6.
这么一来,她和小堀一郎之间的位置格局,就是一个站着,一个坐着,显得居高临下的了。 当代·王旭烽·《茶人三部曲》·二部三〇章
7.
他的修养和学识使他有可能居高临下地选拔人才和人物,并用平等的心灵和晚辈交流思想感情。 当代·路遥·《早晨从中午开始》·二五
8.
陶部长既有一表人才,又擅长演讲,一言一行和言语神态都显示着南京政府官员居高临下的气魄,也显示出与地方官员的截然区别。 当代·陈忠实·《白鹿原》·二七章